4月24日,我們迎來了第3個“中國航天日” 今年的“中國航天日”活動 以“共筑航天新時代”為主題
1970年4月24日,這是一個永載史冊的日子——我國成功將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——東方紅一號送入太空。一曲悠揚的《東方紅》樂曲在浩瀚太空奏響,宣告了中國進入航天時代。如今,我國在軌衛星超過200顆,中國航天人自力更生、自主創新,一步一個腳印,創造出累累碩果。
2016年3月8日,國務院批復同意自2016年起,將每年4月24日設立為“中國航天日”。 中國航天日,是為了紀念中國航天事業成就,發揚中國航天精神而計劃設立的一個紀念日。設立“中國航天日”,就是要銘記歷史、傳承精神,激發全民尤其是青少年崇尚科學、探索未知、敢于創新的熱情。
今天,一起去看看氣象與航天。這對為大家帶來美好的小伙伴吧!
長征、嫦娥、北斗、風云等;經常霸屏的航天利器,不僅是霸屏,其服務最終會使我們的生活更美好。
一、 “風云”氣象衛星服務“一帶一路”建設
氣象衛星數據服務覆蓋全球83個國家和地區,40多個“一帶一路”沿線國家和地區用戶可了解大氣、海洋和地表相關信息。
氣象衛星用戶遍布96個行業,架起“一帶一路”沿線國家和地區之間的橋梁,參與區域氣候治理,為區域經濟發展提供防災減災服務。
國內外公眾獲取數據途徑多樣,可通過國家衛星氣象中心所屬“風云”衛星遙感數據服務網、FTP數據共享、“風云海洋”APP、“風云”衛星微信公眾號等渠道獲取衛星數據、圖像和產品,而氣象行業工作人員可通過CMACast、衛星直收站、衛星數據資源池、FTP內網等方式獲取數據。
二、“風云”氣象衛星應用于防災減災
臺風、暴雨、洪澇、大霧、高溫、地質災害、城市熱島......種種危害生命財產安全和社會經濟發展的災害要靠氣象衛星來監測。氣象衛星在空間分辨率、時間分辨率上都具有很大的優勢。
風云四號靜止氣象衛星是最牛“地球攝影師”,每天24小時、2555天無休在空中“執勤”,觀測時間分辨率提高了1倍,空間分辨率提高了6倍。
風云三號極軌氣象衛星最高空間分辨率達到250米,為生態與環境遙感、洪澇、干旱監測、積雪監測、森林與草原火等自然災害的動態監測提供有力支持。
風云二號靜止氣象衛星可提供半小時一次的高頻次觀測資料,是動態監測各類突發災害性天氣的有力工具,是短時預報和臨近天氣預報的重要依據。
三、氣象條件不只是參考,而是“發令槍”
對航天而言,運載火箭、發射場建設、氣象保障條件等缺一不可。所有型號火箭的發射都與氣象條件有關。
氣象條件不是參考,而是“發令槍”,只有在符合發射的氣象條件時,火箭才能點火上天。距地20公里至100公里的“臨近空間”是航空與航天的結合部,目前除了運送載人飛船的火箭外,這片空域仍是人類飛行的禁區。
未來,對臨近空間的開發與探索勢在必行,這也要氣象部門提供大量空間天氣數據和保障服務產品。